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咨询与干预制度
为科学、有效、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控机制《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8号),《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24号),《巢湖市教体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清单》相关要求,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组,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
一、基本原则
(一)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学校疫情防控整体工作,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学校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二)针对不同学生实施分类干预,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实施帮助者和受助者均应当注意避免再次创伤。
二、成立领导组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张志华
副组长:郭小波
组 员:刘 涛 赵丽娟 李 宁 贾鹏飞 周发荣
秦晓春 路 青 杨 莉
各班网址任
办公室
主 任:赵丽娟(兼)
三、干预对象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校内人员分为四级人员。干预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员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员。评估目标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区分高危人员、普通人员。对高危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普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级人员: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第二级人员: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虑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第三级人员: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教师,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
第四级人员: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相关人员、易感人员、普通人员。
四、干预目的
(一)为受影响的校内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二)为有需要的校内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
(三)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带来的心理社会影响。
五、工作内容
1.了解受疫情影响的校内各类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识别高危人员,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如自杀、冲动行为等。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及时向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提供建议的解决方案。
2.综合应用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培训和支持学校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六、干预队伍工作流程
(一)各班网址任发现问题后立即报告副组长, 副组长及时向组长进行干预前相关工作汇报。
(二)组长根据干预对象具体分类情况指导相关成员制定干预计划,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三)对目标人员分级分类进行干预。干预效果欠佳时,及时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超出服务能力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报,经领导小组决议后进行统筹安排。
(四)及时总结每次干预工作。指定专人填写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表,做到当日上报至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心理危机干预全部工作结束后,要总结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其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的其他工作内容。
学校严格遵循国家《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的要求,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疫情引发心理应激反应严重的,需要巢湖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支持。
学校心理热线电话:82280285
邮箱:296902218@qq.com
巢湖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联系电话:82811562
2020年2月
附件 1:
常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对目标人群采用“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 等技术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一、稳定情绪技术要点
(一)倾听与理解。目标:以理解的心态接触目标人员,给予倾听和理解,并做适度回应,不要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二)增强安全感。目标:减少目标人员对当前和今后的不确定感,使其情绪稳定。
(三)适度的情绪释放。目标:运用语言及行为上的支持, 帮助目标人员适当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静。
(四)释疑解惑。目标:对于目标人员提出的问题给予关注、解释及确认,减轻疑惑。
(五)实际协助。目标:给目标人员提供实际的帮助,协助其调整和接受因“新冠肺炎”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尽可能地协助其解决面临的困难。
(六)重建支持系统。目标:帮助目标人员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
建立联系,获得帮助。
(七)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 与应对知识,帮助重点人员积极应对,恢复正常生活。
(八)联系其它服务部门。目标:帮助重点人员联系可能得 到的其它部门的服务。
二、放松训练要点
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放松技术。(分离反应表现为: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
三、心理辅导要点
通过交谈来减轻应激对目标人员造成精神心理压力的方法, 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开展集体心理辅导时,应按不同的人员分组进行。
(一)目标 为目标人员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同时,鉴别目标人员中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员,并提供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治疗的建议和信息。
(二)过程
第一,了解不同人员的心理反应。了解应激反应表现和应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引导目标人员说出在目前的感受、恐惧或经验,帮助目标人员明白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
第二,寻求社会支持网络。让目标人员确认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明确自己能够从哪里得到相应的帮助,包括家人、朋友及社区内的相关资源等。画出能为自己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网络图,
尽量具体化,可以写出他们的名字,并注明每个人能给自己提供哪些具体的帮助,如情感支持、建议或信息、物质方面等等。强调让目标人员确认自己可以从外界得到帮助,有人关心他/她,
可以提高目标人群的安全感。给学生做心理辅导时,目的和活动内容相同,但形式可以更灵活,要注意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第三,应对方式。帮助目标人员思考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强化个人的应对能力;思考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带来的不良后果;鼓励目标人员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个人的控制感和适应能力。
讨论在事件发生后,您都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应对事件带给自己的反应的?如多跟亲友或熟悉的人呆在一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尽量保持以往的作息时间、做一些可行且对改善现状有帮助的事等,避免不好的应对(如冲动、自伤、自杀等)。
附件2
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确诊患者
(一)隔离治疗初期。
心态: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
干预措施:
1.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作到事先
有所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与患者争吵或过度卷入等。
2.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除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心理危机干
预,如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正面心理支持、不与患者正面冲突等。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
3.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目前治疗的要点和干预的有效性。
原则:支持、安慰为主。宽容对待患者,稳定患者情绪, 及
早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
(二)隔离治疗期。
心态: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干预措施:
1.根据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观如实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患者作到心中有数;
2.协助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3.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4.尽量使环境适宜患者的治疗;
5.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原则:积极沟通信息、必要时精神科会诊。
(三)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
心态:濒死感、恐慌、绝望等。
干预措施: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减轻症状。
原则:安抚、镇静,注意情感交流,增强治疗信心。
(四)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心态: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干预措施:
1.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2.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3.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4.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5.鼓励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等。原则:健康宣教,鼓励配合、顺应变化。
二、疑似患者
心态: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或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
干预措施:
1.政策宣教、密切观察、及早求治;
2.为人为己采用必要的保护措施;
3.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4.使用减压行为、减少应激。
原则:及时宣教、正确防护、服从大局、减少压力。
三、相关人员
心态: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
干预措施:
1.了解应激反应
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合理排班
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安排定点医院一线人员在医院附近住宿。
3.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4.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
员帮助。
原则:定时轮岗,自我调节,有问题寻求帮助。
四、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教师等)
心态: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
护和居家观察等。干预措施:
1.政策宣教、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居家观察;
2.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原则:宣教、安慰、鼓励借助网络交流。
五、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
心态:怕被误诊和隔离、缺乏认识、回避、忽视、焦
躁等。
干预措施:
1.知识宣教,消除恐惧;
2.及早就诊,利于他人;
3.抛除耻感,科学防护;
原则:解释劝导,不批评,支持就医行为。
六、易感人群及大众
心态: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
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干预措施:
1.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2.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3.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
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5.自我识别症状。
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附件
3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表